恩阳文治寨寨于清同治、光绪年间先后四次购地,逐次扩建而成。左右皆峭壁悬崖,前接恩阳镇,后接马鞍山,此处从前建有重关,扼巴中西面之要道。入寨处垒以石墙,设以石门,门前凿巨池以护之。

文治寨云龙桥
文治寨云龙桥

在冷兵器时代,这样的地理条件算是天险之区了,因而文治寨就成了古恩阳镇的重要屏障之一。清代恩阳举人李本善在《文治寨买山记》中就详细描述了它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军事上的重要作用:“以天马为屏障,以回龙为护卫,联三峰为犄角,结五桂为声援。”[1]

1984年,恩阳镇将文治寨建成公园。园内扩筑水池一口,池上架石拱桥两座。又建七层八角飞虹亭一座,登临可以俯瞰古镇全貌。寨左临崖处,新建展览室和红军石刻标语碑林,占地110余平方米。寨中辟有橘园、竹林、娱乐室等。

01文治寨与张文治

文治寨属古恩阳的十八关寨之一,这是古人从地理环境和冷兵器时代的军事作用上来权衡定义的。而文治寨山腰的龙隐洞,其“龙隐乘雷”作为古恩阳的十八景观之一,则是以积极教化和中国本土道教飞升成仙的浪漫为后世所传颂。

据清道光《巴州志·山川》记载:“相传昔山下居民张文治,平生好善,遇仙于此山飞升。土人因立祠祀之。山竣路险,上有古洞,中刻文昌像,额题‘龙隐’二字,旁云‘绍定改元七曲老人书’,字法遒隽,不知谁氏之笔,或以为帝君降乩书也。”[2]

张文治,史无其传,相关记载也寡缺难查。但从《巴州志》的记载来看,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古人对善的追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于是向善便成了古人对待万事万物的渴求和愿望。居民张文治平生修行好善,所以才能遇仙飞升,位列仙班(登科进士)。

二是,古人对神的敬仰。“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既是古人对文化的渴求,也是对读书做官的向望。于是,便在古洞中雕刻主宰人间功名禄位的菩萨——文昌帝君像。

三是,古人对人的尊重。“龙隐”是古人把隐居于此修行苦读的张文治看成是一条待时乘雷而动的“卧龙”。后人又因其是登科进士,便假托他是七曲大庙奉为梓潼帝君的张亚子之化身。洞前文昌阁的建修,文昌帝君的塑造,就是人们把张亚子与张文治合二为一的敬仰。

由此,笔者大胆推测:因为张文治平生好善,人们感其恩泽,其隐居修行遇仙飞升,人们仰其功德。于是,人们便以其名而名其山,并建祠以祀之,表达了民众的一种愿望,或者说纪念的方式而已。

2 thoughts on “恩阳文治寨”
  1. […] 恩阳十八关寨主要包括:活龙关、佛图关、接龙关、太平关、金阳关、义阳寨、文治寨、青宝寨、清平寨、石城寨、长岭寨、天星寨、永芳寨、樵家寨、北斗寨、高岸寨、苟家寨、松梁寨。 […]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