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江老红军孟克讲述:永不消逝的电波
孟克,男,1920年2月出生于四川省南江县,1932年1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7年转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1982年离休。
1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我们部队纷纷深入敌后,要在各部队之间建立起联系,只有依靠电台。可是,当时我们部队中,会使用电台的通信人员十分缺少。为此,党中央决定在延安办一所通信学校。当时对学员的挑选十分严格,学员不仅要出身好、工作表现好,还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可以说是百里挑一。经过组织的层层推荐和有关部门的认真考核,我离开宣传员兼卫生员的岗位,走进延安通信学校,成为报务专业的一名正式学员。
回想起这一经历,老人充满了自豪。接着,老人又给我们讲起在延安通信学校学习的情况,“当时学校的条件跟现在没法比,太差了!不过我们的学习热情可高了。”
记得那时我们的教室就设在延安南面不远的一个天主教堂,简陋的教堂四壁通风,冬寒夏热,教员只给每个学员发一个电键和一个喇叭,就开始教我们学收、发报。没地方住怎么办?校领导就找教堂周边的老乡帮忙。周围的群众听说后,纷纷腾出窑洞内最好的房间给我们住。
那时让我们记忆最深的是饮食问题。陕北地区土地贫瘠,加上战争年代粮食短缺,我们每天只能吃个半饱。好在我出身贫寒,从小就苦惯了,还能适应。从上海来的几个学生开始时不习惯吃小米,有时还不吃饭。可不吃就饿肚子,没多久他们每顿饭都把碗里吃得干干净净的。
生活虽然艰苦,但我们学习都很努力。因为我们知道前方部队需要电台、需要报务员,大家都想尽快学好本领,早日上前线去杀敌立功。我们经常在战争题材的影片中看到,报务员收发报时,电台会发出“嘀嘀”声。其实这声音中大有文章,每一组“嘀嘀”声都代表不同的含义,所以每份电报的形成,都必须先由报务员准确地收发这些“嘀嘀”的信号。为了熟悉这些“嘀嘀”声,我们一练就是大半天,常常吃饭时手都拿不住筷子。
2
1938年5月,我从延安通信学校毕业分配到皖南新四军军部。不久又被派到叶飞率领的老六团当报务员,专门负责团部与上下级部队之间的联络。
“许多人都知道报务员是个非常重要的职业,可不知道报务员也是个非常危险的职业。当时只有相对集中宿营的团级单位内部靠有线支持通信,超出50公里以外,要想快速取得联系只有靠电台。如果电台出了问题,也就等于人的‘神经系统’出了问题。所以,打仗时敌人总是想方设法打掉我们的电台。我们报务员则把电台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即使鬼子的炸弹扔过来,也决不离开电台一步。为此,我好几个战友都倒在了电台旁边。”说到这,孟老的声音有些哽咽。过了一会儿,孟老给我们讲起了这样几件事。
1939年12月中下旬的一天,日军围攻扬中县。由于敌众我寡,部队领导决定让大家分散到群众中隐蔽起来。当时情况非常紧急,我们又和首长失去了联系。怎么办?我们几个报务员凑到一起一合计做出决定,即使牺牲自己,也要把电台保护好。我们趁着夜色,把电台挑到有塘泥的稻田旁边,一起挖好坑后,用油布把电台包裹好放到坑里,在上面用稻草掩盖起来。做好这些后,我们还不放心,于是挖来塘泥把它掩盖住。看到没有一点破绽后,我们才离开。10多天后鬼子们撤退了,我们又去取出电台。当部队领导看到我们带着电台安全返回后,一个劲地表扬我们。
还有一次,我随团部驻在茅山北丘陵的一个小村庄,日军发现我们的行踪后前来袭击。我们的警戒部队发现敌人后,进行了顽强抵抗。听到枪声在村外响成一片,我急忙拆下天线,装好电台,和战友撤出村庄。敌人发现后,一个劲地朝我们开枪,子弹在我们头上、身边嗖嗖地飞。我们的运输员挑着30多公斤重的箱子跟着大伙跑,累得直喘粗气,也不敢把脚步停下来。我们一口气足足跑出10多公里路,直到遇见增援部队才停下来。停下来后,我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检查电台是否损坏。现在想想,我都不敢相信当时我们挑着那么重的箱子竟能跑那么远。
3
因为收发电报技术好,工作认真负责,上级决定调我到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工作。由于要路过敌占区,接到命令后,我找来一套长袍、礼帽穿戴上,就去报到了。为了避开敌人的检查,在过运河封锁线时,我决定乘船偷渡。没想到,我刚上岸就被敌人的巡逻队发现了。我跑到附近的一个小村庄里,看到一家人正围坐在院子里吃饭,就跑进去说“鬼子追我”。说完,我迅速脱下礼帽、长袍,塞进稻草堆里,然后端起一碗饭就吃,这家人也像没发生什么事一样,继续吃饭。一会儿,敌人追过来,看没有什么可疑情况,就去搜查其他地方了。就这样,在群众的掩护下,我躲过了一次危险。
1942年12月底,日军对我们驻扎的句容北部山区进行“扫荡”。我们部队边打边向山顶撤退,可到了山顶才发现,山的另一面也有敌人。我们跟敌人激战到半夜,利用夜色向山下突围。突围过程中,部队被冲散了。看到我们身上背着电台,一队鬼子对我们紧追不放,我就组织大伙往山洼的树丛里转移。我们刚藏好,敌人就过来了。幸好干枯的树叶还没有全部脱落,外面看不到树根底部。躲在树丛里,我们连敌人的说话声、脚步声都听得清清楚楚。我们就在这个山洼里,一直等到天亮敌人撤退后才离开。当时真险呀!
“就这样,凭着高度的责任感,凭着群众的支持,凭着机智勇敢,我们多次化险为夷,保证了电台的安全,保证了部队通讯的畅通。”说到这,孟老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滕金奎、方宏向)
网络文字来自:http://www.chinanews.com/news/2005/2005-07-25/26/603343.shtml)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