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地下党员转移巴中前奏:郝谦到通江侦探
1940年7、8月间,郝谦只身一人来到巴中,在通江与地下党员国军少将肖中鼎接头,对通南巴的革命条件进行调查了解。他的“侦察”活动成为了川北地下党员转移巴中,建立通江竹子坎党支部,进而转移化成建立革命据点的前奏。
郝谦原名霍绍文,1902年出生于重庆綦江县,1925年在重庆联合中学校经肖楚女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开始了他光辉的革命生涯。1939年郝谦经中共川康特委派遣,任中共阆中中心县委组织委员。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1940年3月14日,特务头子康泽受蒋介石密令,在成都制造了“抢米事件”,栽诬共产党“煽动穷人扰乱后方,破坏抗战”,大肆抓捕共产党人和破坏中共党组织。5月底,中共阆中中心县委交通机关“战时书报供应所”被破坏,负责人马中英等被捕,交通员马茂荣被捕后叛变。中共阆中中心县委及川北地下党员急需疏散转移。中共阆中中心县委立即采取紧急措施:“通知阆中城内与马茂荣相识的地下党员随即离去;凡是搞红了(暴露了身份)的党员立即疏散;派出县委交通员伍级生去昭化、广元、剑阁通知有关人员,断绝信件和人员来往,卡断内外关系;中心县委转移到农村,与城市组织划开,免受影响。”
转移何处?这是一个关系到川北地下党组织和党员个人生死存亡的重要间题。在这必须作出关系前途命运重大决策的时候,中共川康特委派王叙伍接替郝谦的工作,中共阆中中心县委书记饶茂文通知郝谦到通江调查了解情况,看是否可以作为转移之地。之所以考虑到通江,是因为1901年出生于重庆垫江县,并于1938年加人中国共产党的肖中鼎,在国军潘文华部任了川陕鄂边区绥靖公署上校参谋,1940年初被派到通江县任设计分会副主任。安排郝谦承担到通江的调查任务,是因为郝谦与肖中鼎间是老乡加早年朋友的关系。
7月郝谦来到巴中。由于他饱读诗书,吟诗作赋是拿手戏。路过通巴交界红军人川后获得第一次大胜仗的杀牛坪,看到日本侵略和国民党打内战造成的荒凉景象时,有感而发,写了一首诗《杀牛坪》:
杀牛坪上草青青,内战血迹今犹存。断瓦颓垣无顾主,残尸碎骨有亲人。野哭千家诛白匪,夷歌四处赞红军。疮痍满目谁无怨,共苦同甘出真情。
8月郝谦到通江与肖中鼎取得联系。党内同志加兄弟的感情,再加上老乡和早年朋友的情谊,两人相见分外亲切,促膝长谈,通宵不生倦意。肖中鼎向郝谦详细介绍了通南巴的情况。讲到县长王蜀平及县里的部分上层人士,虽然身居国民政府要职,但思想并不反动,可以成为党的统战朋友,这一点令郝谦特别看重。
经过几天调查了解后,郝谦返回阆中向饶茂文汇报了六点情况。第一,通南巴地区在川陕边区大巴山脚下,驻防军队少,只有地主武装,地主恶霸之间矛盾很大,是反动统治的一个较大缺口。第二,通南巴是红四方面军人川的基本根据地,有受过革命洗礼的群众为基础,红军走后白匪(川军)和恶霸地主屠杀人民,人民对反动势力刻骨仇恨,都希望红军回来。第三,红军走后,党的组织垮完了,无人领导,应该把这个空白填补起来,重新建立党组织。同时,通南巴还有一些党员在分散活动,可以联系,有工作基础。第四,通南巴是主要产粮区,其他各种矿物和土特产的蕴藏量相当丰富,从革命的长远利益着眼,是大有希望的。第五,最迫切的任务是,红军走后广大人民群众已经陷入白色恐怖的深渊,要恢复革命志气,只有恢复党组织,加强领导,广泛发动,储蓄革命力量,以待革命胜利时机。第六,除以上这些情况外,还有一个有利条件,就是通南巴有可靠或者比较可靠的统战对象作掩护。
根据郝谦的汇报,中共阆中中心县委当即召开会议,决定一大批川北地下党员转移通江工作。饶茂文给大家讲:“主要是到通江搞点,潜伏下来,作为将来搞武装活动的一个据点,通过肖中鼎的力量,还可以整枪。”不久,刘德全、杨益中、罗洪宾、罗洪甫、李长乐等20多名川北地下党员,陆续从阆中、苍溪等地转移到通江。他们在通江建立了竹子坎党支部,后来到巴中化成建立了革命据点。党组织以化成为中心向四周农村发展壮大,领导群众抗丁抗粮抗捐,开展武装斗争,1949年迎来了通南巴平胜利解放。郝谦等革命前辈和他们的光辉事迹永载史册。
作者:何春燕,来自《巴中文史》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