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传统农具之檑子

檑子的功能主要是檑稻谷,而且要数量相当大,百把斤以上才有必要用檑子檑,如果几斤或者十几二十斤,一般都是用碓窝舂,檑子派不上用场。檑子是过去证明生活好坏的一个标志,是衡量时代优劣的一杆称。

檑子,又称木檑子,一种专门用于脱离稻谷外壳的古老工具。由坚硬耐磨的青杠树和楠竹丝、黄泥巴等材料合理组合制作而成,过去,巴山地区不少农家都置备有一个。

檑子呈圆桶状,高3尺左右,直径约2尺。其形状及原理同磨子十分相似,分别由上扇和下扇两部分组合而成,上扇的底部和下扇的顶部有杂木做的齿槽。上扇有一磨孔,刚好套在下扇中间的磨芯上,上扇顶部如凹进去的漏斗,并有一漏孔,让谷物自然下落到齿,以便推磨。四周是坚硬的木片,呈百叶窗状,外围有竹箍。底层中心用黄泥巴填充,以站稳“脚跟”。下扇四周有一槽状边缘,用来接装推过的谷物。

檑子
檑子

转动檑子的工具也与大磨的磨栓相同,即一个长约五尺的丁字形木制推把。推把的横档用绳索悬吊于檑子安放处的屋梁上,推把的弯钩穿套在檑子上扇横枋外端的眼孔中。推动檑子时,双手平行握住横档,用力来回推动,被脱壳的稻米就从转动的檑子四周齿缝中流出。经过擂后的稻谷,绝大部分谷壳脱落,变成了糙米,再用石碾碾或碓窝舂后,用风车除去糠壳等物,用筛子筛去没破的谷粒和碎米,就大功告成了。

以前,尚无打米机等加工机械,巴山地区的农民,加工大米大都要先用檑子把稻谷擂一遍,以去掉谷壳。那时,檑子是农家必备的生活用具,并有专门的师傅走村串户负责制作与修理。通常一个檑子能使用几十年,但每隔一段时间就得维修。因为檑子擂稻谷时,其木齿会磨损,一旦磨平了就难以去掉谷壳。这时,便要请来师傅更换柱体内的木条,并重新锉齿。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随着打米机等大米加工机械的推广运用,檑子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逐步退出了人们的生活。而今,已难以寻觅到它的踪影。若干年后,人们更不知它为何物!

附:。记得,我们家乡,土改之前,只有富裕人家才有檑子,才用得上檑子。无田的人家,没有谷子可檑。田少的人家,有点谷子也不多,也用不上檑子。一年四季,檑子工作的时间很少,很难听到檑子打雷唱歌。土改之后,则景观大变,檑子的数量陡增,沿河上下,村村落落,一年四季,檑子不歇气,雷声隆隆,吼个不停。当然,伴随着的自然是笑声不断,哈哈连天。没过几年,这一切消失殆尽,荡然无存。改革开放之后,本该檑子大显身手的时候,前进的历史却无情地淘汰了它,它被存放进了人们记忆的深处。现在,再也见不到它的身影了.

转载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b484a00102e4zv.html

THE END
打赏
海报
巴山传统农具之檑子
檑子的功能主要是檑稻谷,而且要数量相当大,百把斤以上才有必要用檑子檑,如果几斤或者十几二十斤,一般都是用碓窝舂,檑子派不上用场。檑子是过去证明生活……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