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灵山的来历
阴灵山位于恩阳区枣林镇境内,离巴城仅10余公里,主峰高1420米,总面积64平方公里,山势峥嵘,路径崎岖,仅一小道可登顶峰,其余三面皆是悬崖绝壁,如刀切斧劈,悬崖百丈。从“鞍玄山”开始,四易其名,改为“阴灵山”。
据了解,阴灵山始称“鞍玄山”。“混沌初开,乾坤始奠”,造就了大巴山中的一座云天孤山。东壁刀削,山顶南北耸固,中间一条300米长廊连结,形似马鞍,玄于半空,故名“鞍玄山”。
新石器时期,农收兴起,东边日照,作物旺盛,五谷丰登;西而大雾弥漫,万物凋萎,农作迟发,百姓苦不堪言。阴阳分明,叫作“阴阳山”。有传说:阴山乡民,长年祈求太阳光照西山。有天,阴灵场上,出现一道姑。曰:“要想阴山太阳红,唯修一座太阳宫”。神话传开,百姓相信,不约而同捐献粮物,吉日动工,在山腰建成“太阳宫”。是年六月十九观音会这天,庙成庆典,观音菩萨云空而至,说了一声:“太阳,你往阴山照吧!”顿时,阴山雾散,阳光遍地。自此,阴山有了日照,万物蓬勃生长。
再称灵应山,北宋太宗赵灵(赵匡义)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诏纳民间天文人才,巴州古楼山麓张思训,常观天象,有其研究。为了及第,上阴阳山求神相助。张思训应试成绩卓越,选人国子监学习后,研制出.“太平浑仪”,,太宗任命他为司天丞。巴州人在朝为臣,乃地方历史的辉煌。人们认为是山神显灵,把阴阳山称为“灵应山”。后,张思训于山腰求神处修了“魁星楼”。到了民国十六年,巴中县知事在此地岩壁书刻了“灵应魁楼”4个大字,于今色彩耀目。
宋末元初,道教弟子邱处机(长春真人),在宝鸡龙门山修道期间,云游灵应山时,见灵应山南面30里有阳灵山,他认为有阳则应有阴,宇宙世间方平衡,故将灵应山改名“阴灵山”。自此,称它阴灵山。
THE END
1
打赏
海报
阴灵山的来历
阴灵山位于恩阳区枣林镇境内,离巴城仅10余公里,主峰高1420米,总面积64平方公里,山势峥嵘,路径崎岖,仅一小道可登顶峰,其余三面皆是悬崖绝壁,如刀切斧……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