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芋在外面叫土豆,书上称之谓马铃薯,我们都习惯叫洋芋。种植洋芋的方法,应该是最为特殊的了。我们这里对这事物的播种没什么斯文的叫法,直接叫做“并洋芋”。一如栽蒜子,那就叫“并蒜子”。并,应该是一个动词,没别的。
洋芋种,就是洋芋本身。没听说有给它专门制种的。估计多数是前边一年挖回来的洋芋,自己保存的洋芋作种的了。现在,自己家吃着吃着就吃完了的或保存不了的,也可以到市场上去买。
我们乡下大多不怎么稀罕鸡窝洋芋,而多是喜欢大洋芋的。大洋芋个头大嘛,喜欢的人定然多。于是,等洋芋果果上面长许多芽孢,最为合适播种。所谓播种不是把洋芋果果整个的直接甩到地里面去就算了。
先用干净的“切)9”(不能沾油盐的菜JJ)把生芽孢的地方有一定深度和宽度地切下来,不是把芽孢剜下来就可以了的,也不是切出来作炒菜。芽孢上一定要有指宽大小的洋芋皮,这样才能够保证芽孢能够顺利成活。为此,这个过程是很需要工夫的。不要紧,我父亲对这事很在行。
土地一般选坡地。如果要在田里种植,与土箱周围排水的沟相比,那土箱应该有一定高度。有的是采取挖窝的方式,半尺远一窝可以,或者更远一点距离。
不管怎么样,窝里的泥土湿润一点要好一些。也可以先在窝里面施一点草木灰一类的作底肥。比较肥沃的土地,就不用底肥了。
芽孢放进窝里的时候,生长芽孢的这一面一定朝上。而且,掩盖的时候,用细土,不能盖得太薄;当然太厚也不行,别把芽孢压着了,影响生长发育。细土,那就可以让小孩子参与了。蹲在窝窝不远的地方,小手捏了亲切的细细的泥沙盖上去,还哼着学来的小歌小调呢。
有的直接刨小沟,只是在放芽孢的时候注意一个和另外一个之间的距离就行了。不过,这办法不多见。
那洋芋的芽孢生命力可不简单,能够长出苗子来。只要洋芋苗子一出土面儿,可看情况灌点水,施点土肥。
我最喜欢的不是看父亲切洋芋芽孢的技术,也不是跟着父亲学着捏碎半干不湿润的泥巴去掩窝里的“种子”,而是播种程序结束之后的事情。前边的事情结束之后,剩下被切了芽孢之后八面开光的洋芋种,正好可以煮了来吃。
挂在灶屋(厨房)墙壁上的一块早已切去肉(平常炒菜做油)的肉皮,已经被烟熏火绕好久好久了。正好可以取下来,洗刷干净,放在锅里煮。这个大致就是我们的炖肉。
炖个小半天时间,父亲就用自己制作的竹筷子去插肉皮。如果那肉皮被父亲认为接近熟了的程度,就可以把洗好了的洋芋块放进去。
这样炖出来一盆洋芋,太有滋味了。显然,肉皮也相当美味。不过,肉皮毕竞太少,不能够谈到“吃够”的境地。洋芋却很能够填肚子,虽然不能够打出肉饱嗝,但是,这一顿肯定把肚子吃得圆圆的,打出洋芋饱嗝来。
小孩子说出话来,可能更是“这一顿才吃饱了”,引起父亲母亲笑话。反过来一问,你哪一顿没吃饱一样。
(作者:舒雨湖,来自《巴中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