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阳区柳林镇罐子沟村《张氏族谱》揭秘
恩阳区柳林镇罐子沟村张家山,“张家山”乃是张姓人家冠名,《张氏族谱》续谱于清嘉庆十七年(1812)。现保存人为张金儒老人。
一、人在族谱在:《张氏族谱》保存完好
在张家山下,一座坐北朝南的三合院青瓦土坯房周围,果树将农家大院围得密不透风。石头铺设的院坝里,堂屋大门对着一排青石台,诡异古朴,给三合院增色不少,暗合“麒麟金银堆积”之风水格局,想必主人也深谙传统风水之道。张金儒就住在这里。
《张氏族谱》是一本黄表纸,用毛笔书写的手抄本,十六开本,207页,厚厚的一叠,字迹工整,行楷,没有断句。“这是祖上吃了一仓谷子,历经三个月得以完成的。”老人深深吸了一口烟说。言语间,流露出自豪和满足,随着袅袅升腾的叶子烟雾,他娓娓道来保存《张氏族谱》不堪回首的往事。
“我们祖上有句古训:‘人在族谱在’。这本手抄本,是给每一大房人一笔一画抄写出来的。父亲曾经给我们讲,搜集整理族谱,按照房份组织,要具有识文断句本事的秀才,家家筹集钱粮,走访陕西、川北各地考证,历时三年总结而来的。每逢族内议事,就在张家祠堂按照家规家法处置。这上面的各项规定都是安身立命的根本,金科玉律,不得违抗,否则,族长就派遣家丁处罚。逢年过节,还要去祠堂祭祖,听家训、讲家法,以及规劝族人抑恶扬善,坐席开宴,热闹得很!族人遇到疑难,就翻族谱,按规定办事,就不会出错。”张金儒老人侃侃而谈。?
“这本清嘉庆十七年(1812)岁次壬申二月春祭日纂修、复修的《张氏族谱》,几易其稿得以完成。1966年夏天,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县、乡文革小组负责人带着五个民兵,拿枪硬是逼我交出具有封建思想的家谱,我事先闻讯,晚上打起火把一个人就将谱牒用塑料捆绑包好,悄悄埋藏在张家山的岩洞里。怕别人发现,就堆码几个大石头做记号。第二天造反派抄家,没有发现族谱。我找来《三字经》《大学》《中庸》等书在屋后事先烧掉,谎称烧了,带他们看到的一堆灰,他们带走灰,恶狠狠地丢下一句话,叫我不要乱跑,要拿到省上去化验。其实,就算是族谱,他们也不可能化验证明的。”老人嘿嘿地笑了,话语间,为保留至今的张氏族谱很是自豪。五十年来,这份珍贵的家政文化遗产就这样保存至今。
二、《张氏族谱》:一部家政百科全书
《张氏族谱》发黄的牛皮纸上,毛笔字写得工工整整,断句处,用红、黑、蓝圈读,有繁体字、异体字,甚至生僻字,在没有规范文字的那个年代,是很正常的事。透过一行行文字,恍如隔世,仿佛看到了清代巴山农家的艰苦劳作、休养生息的情景。
该族谱前言为《纂修族谱序》《复修家乘序》《修谱序》《家政序》和《修族谱序》五篇,记述了先祖的行踪足迹,还有子孙分支繁衍、族上获得功名的记载,及其修族谱的目的意义。
《纂修族谱序》记载:“……广元木瓜堡庸知其自闽越发迹秩然……未有可溯也,芳自壬申岁从师鹏程父子,学者十年,修咸其实,故详述之,以致于此者,使后人知祖宗之辛苦备赏,共勉于孝悌之道而后可。”《复修家乘序》记述:“……当然之所宜尽者,莫先于修家乘,而尊亲敬祖,使族内长幼尊卑条分而缕析,而敦本之道立矣,本立敦,使之知长幼尊卑不可越,孝悌之意,油然而生矣,所谓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者是也……先世立有宗谱,惜闯贼(李自成)乱,逼居广元木瓜堡红崖洞中,为雨湿烂漫,因而七世实稽,今复修纂而厘订之,俾祖宗德之昭如日星者。”《修谱序》记述祖上老者八十临终告诫续族谱,使之班辈可循祖功宗德,厘清先人之渊源,子子孙孙,无替引之。《家政序》曰:“从来朝廷有教化,而后草野有风俗,族当然有家條,而后子弟有法守。”《家政序》曰:“……设家规以教之子弟桀骜不驯者,立条例以绳之,要是世世代代无忘祖宗,子子孙孙恭敦孝友,由此而宗盟固,世守昭,恭敦孝友,启后承先,无恭厥祖之。”《修族谱序》中云:“……古人云:三世不修谱,即为不孝……”
《张氏族谱》目录有《家政目录》,分教忠、教孝等二十篇,附生事、兄弟、朋友各三篇;《耕读技艺》分尊师、忍气节俭、容貌、戒杀耕牛、忤逆等十七篇;《家教》分叹世词、家规、族正等四篇;《神主祭》享分续谱、立嗣、横渠张先生十三禁、先生处事格言、文昌帝君劝孝文、朱文公家训等十七篇;《后编》分五服之制、本宗九族服制共八篇,规定家族内亲外戚的家规。
族谱对家庭管理、经营作了严格的规定,吸取了先辈修身齐家、安身立命、处事交往、家族法度等经典精华,堪称家政宝典。
三、薪火相传:家风家教发扬光大
张金儒介绍,他家秉承“耕读传家、百忍家风”的张氏古训,和和气气,遵从“温良恭亲”,一家和睦相处,深受邻里好评和羡慕。
张金儒与爱人宋氏生养三子一女,自嘉庆十七年(1813)至他这一辈已经有十二辈人了,尊崇汲取家训、家规等精华,传承发扬光大家族文化。平民百姓之家,和合顺心,勤俭持家,一切安排得井然有序,井井有条。?
一部泛黄《张氏族谱》,堪称一部优秀的家族百科全书。穿越历史沧桑烟云,透过一句句警世恒言和家政箴言,立德树人,如春风化雨,滋润生长,结出硕果。
(来自《巴中日报》作者:张敬伟)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