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秉孝,1924年9月出生,今巴中市巴州区大和乡朱坯村(原巴中县清江乡第七保),父亲张明江,母亲刘绍清,为家中第二子,小名孝娃子。
1933年春天,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解放了他的家乡,在印盒山建起了村苏维埃,打土豪,分田地,穷人过好日子。村苏维埃组织了赤卫队、儿童团,孝娃子很想参加儿童团去站岗放哨查坏人,可妈妈说:“孝娃,你还小,不懂事,不能去当童子团。”“我9岁,懂事了,可以去抓坏人了。”“那么,等你满10岁再去吧!”
孝娃看见其他儿童拿着红缨枪在村上走来走去,他的脚肚子就发痒,哪里还等得哟!1933年4月中旬一天,他妈妈叫他到村上去给家里称二两盐,他高兴地走了。“赵巧送灯台,一去不回来”,他背着爸爸、妈妈参加了儿童团。别人的孩子当儿童团员在村上站岗,可他当儿童团员后,叫他和赤卫队长张仕清押一个坏人到巴中县(设在清江)保卫局,保卫局的领导见他人小精灵,留一下当清洁员,没再回家了。每当爸爸、妈妈赶去清江看他时,他总是说:“红军叔叔对我很好,有吃有穿,我的事情很多,等到空时我再回来:”可是他再也没回来了。
1935年,孝娃随红军西进北上后,父亲为了逃避劫难,跑到通江山河做木工度日,母亲返还娘家中兴乡刘家湾居住。两间破草房自然地倒塌了。
开初一两年,空气很紧张,孝娃的父母,对故地牵肠挂肚,可不能回去。孝娃二叔张明申,不时跑到通江和中兴去给张明江、刘绍清通报情况,或者在黑夜把他俩接回老家着一看,天亮前悄悄离去。时间一久,也就大模大样地来往了。孝娃的双亲,每当观看原住地后,总是站在院坝边上,双眼望着北方,希望孝娃从北方回到老家来。
1949年农历冬月二十九,孝娃二叔张明申赶清江渡,发现邮电所信箱中,放着一封信。
交:四川省巴中县清江渡巾子山老家湾
张明将父亲收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三兵团十二军三十五师一营二连
孝娃二叔灵机一动,“咦!莫非是四哥儿张明江的孝娃子写的信?!”
孝娃二叔试探性地将信展开,两行泪水徐徐而下。信上写着:
双亲大人:
我的小名叫孝娃子,参军后给我起的书字叫张秉孝。我父亲叫张明将吗?母亲姓刘,我还记得。
我们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了解放全国老百姓,现在到了四川。我们部队,现在在江津。
二叔连家也没回,连夜赴到通江马家坪闫家湾,找到他父亲,连同其母亲,返回老家,在青杠疙莞火炉面前,欢谈整夜后,立即回信。张秉孝收到信后,又寄回了腰挂手枪的军人全身照片。“还像他小时候那个样儿”,双亲流出了热泪和喜泪。
解放战争期问,任二野三兵团十二军三寸五师一营二连一连长。朝鲜战争爆发后,随军入朝,在第五次战设中的1952年5月30日,为坚守无名高地,在美军多次重炮轰击后,在全连伤亡惨重情况下,他指挥战士击退了敌军,后牺牲。中国人民志愿军十二军党委授予“英雄战士”称号。
时任巴中县县长的王富源,在收到对张秉孝家属的抚恤证书和12军政治部寄他转交家属的三万六仟元(旧币,合现在人民币三元六角,当时的志愿军每月一角钱津贴)后,亲到烈士家乡主持召开了迫悼大会,对家属进行了慰问。
(张铮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