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通江涪阳坝的抗捐斗争
南江抗捐斗争波及通江平溪。1932 年 9月下旬。平溪板桥柏树脚里(现板桥乡七村五组)杨明登组织农民一百多人,持火枪、矛子、斧头、扁担,到青峪鹿子坝刘定川家,捉拿催收捐款“督办”王梓蔚。刘家住精选队三十多人。农民与精选队交锋,打死精选队李新田,打伤数人,缴获步枪三枝,抓住了王梓蔚(受重伤),大地主刘定川畏罪潜逃。
农民获胜,退住焦城(板桥写字岩背后)。慑于农民强大威力的王梓蔚:受审中,态度好,表示愿意减少捐款,当场释放。刘定川组织武装力量攻打焦城,杨明登带领这支农民队伍潜入深山老林。
通江与南江边界相连,在一些重大问题上,总是互相支援,共同促进的。刘定川组织武装力量镇压板桥农民运动,这一消息传到南江,激起了南江人民的愤恨,组织六百人,由孙玉书带队到了陈家坝。陈家坝的抗捐斗争出现了高潮,团正陈旭明迫于形势召开秘密会议,商讨抗捐事宜。
陈家坝出产桐油、茶叶、五倍子,尤以产银耳出名,有“银子窝窝”之称。捐税也特别重。陈家坝富绅除七户王姓外,就是陈利生,人们称为“银耳大王”。富绅占势力,捐税落不到头上,吃亏的就是穷苦农民。他们很少生产银耳,而一次比一次重的捐税却落在他们头上。这就出现了向两极分化的现象:穷的更穷,富的更富,穷的穷得舀水不上锅,富的富得银水淌。
民国八年,郑启和驻防巴中。陈家坝的捐款一次就是一万多元。团正何奇文提出,五分之一的捐款由七户王姓及陈利生负、担,五分之四摊派给群众。本来这一提议是合理的,却遭到七户王姓反对。王申甫为县参议长,对何不满,派人将他暗杀。处于饥寒交迫的穷苦农民,被捐款逼得走投无路。听到南江人民抗捐的消息,自然是喜如雀跃。孙玉书带的抗捐队伍到了陈家坝,就如干柴堆上放了一把火,风一吹就燃起来。
THE END
0
打赏
海报
民国通江涪阳坝的抗捐斗争
南江抗捐斗争波及通江平溪。1932 年 9月下旬。平溪板桥柏树脚里(现板桥乡七村五组)杨明登组织农民一百多人,持火枪、矛子、斧头、扁担,到青峪鹿子坝刘定川……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