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皮影

“巴中皮影”始于何时无书可考。据曾口店子河肖氏皮影,肖德秋爷爷的墓碑序中刻有“戏艺为生,影唱为业”之词句,他和得字山王氏皮影均在6—7代人以上。据《巴中县文化志》记载:“川北地区早在宋代就有皮影戏,说明巴中皮影历史悠久。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时,巴中县(今巴州区)共有48个乡场(非乡级政府)就有68个皮影剧团,清杠渡(今清江)就多达3个,而且全县有13个皮影雕刻作坊,巴中可谓中国皮影艺术之乡。”

巴中皮影
巴中皮影

“巴中皮影”,指流传于巴中市境内的一种民间皮雕传统戏剧人物的工艺美术和民间皮影戏演出两大部分。

“工艺美术”是指皮影人物的雕刻制作。选择放血而死的大黄牛皮经过“发汗”、“浸泡”、“刮毛”、“去筋”、“绷伸晾干”、“下料”,待雕刻制作。绘画纸人(又称格子),将要雕制的皮人头、身、四肢分画于纸上,后将纸人画各部分粘贴在牛皮上,用40多把不同类型的雕凿进行棰刻,刻好后上色。再用手工熬制的明油(又称亮油)浸泡,泡得越透明越好。干后用粗麻绳将13处关节部位进行连接,组装成人的身躯和四肢,皮影行业称“桩”,在桩上上三根提签(背部和手)供走影之人操作。只有人头分开单独制作,演戏时按人物角色变化需要装上人头即可。巴中皮影演出中,常有“桩”80多个,男女人头100多个。有“全堂”和“半堂”之分。全堂为4把椅4匹马,半堂为2把椅2匹马。又把“旱排场”和“水排场”全都齐全者称为“全堂影子”。

巴中的皮影制作既可作身高0.8尺的“三门神”,也可作身高1.4尺的“二门神”,更可制作身高1.8尺的“头门神”。目前,巴中活态皮影中以“二门神”为主。

巴中皮影戏的演出有以下五种:1、“庙会戏”。在庙会上演出,如二月二文昌会、六月十九观音会等;2、“愿戏”。为许菩萨之愿,事成必须还愿。凡许演一场戏愿者称“愿戏”;3、“青苗戏”。在栽秧后到秧苗转青时演青苗戏除蝗虫;4、“太平戏”。秋收秋种后的闲冬季节演“耍戏”,以娱乐为主;5、“民俗礼仪戏”。民间办生祝寿、打三朝、办房子酒、办满月酒时演出。

巴中皮影戏演出的剧目在三至四百个左右。除《封神榜》上的神话戏外,就是《隋唐演义》、《三国演义》上的历史故事戏。《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大闹天宫》在小学生中非常走俏,地方戏《斩巴蛇》、《牡丹灯》、《四下河南》深受群众喜爱。

因皮影戏为“傀儡戏”,所以在巴中皮影剧团班主家的神龛上敬有“傀儡先师”神像。在装皮影子的道具箱子里还放有两个小木雕的菩萨,一个为“田老爷”,又称“田元帅”,他是唐朝一位乐官,皮影剧团常请他出来“勾愿”。还有一位“岳皇菩萨”,演青苗戏要请他出场除蝗虫。

巴中皮影的传承谱系多为家族加姻亲关系。曾口皮影剧团,自湖广填四川移民来的杨奎(无后)传给姻亲关系的肖氏家族。得字山王茂桃、王廷龙等王氏皮影均在王氏家族中传承。巴州镇皮影剧团李玉湘是接他爷爷李凯的班。只有恩阳张纯玲的班子,是建立在传统川剧爱好者的玩友儿班子基础之上的。

巴中皮影在文化娱乐和民俗祭祀活动中,伴随巴中人民走过了上千年的时光流程。

THE END
打赏
海报
巴中皮影
“巴中皮影”始于何时无书可考。据曾口店子河肖氏皮影,肖德秋爷爷的墓碑序中刻有“戏艺为生,影唱为业”之词句,他和得字山王氏皮影均在6—7代人以上。据《巴中县……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