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恩阳过年习俗

过去恩阳镇和农村每年10月底便开始准备过年,到了冬月便有了“年”的气氛,一进腊月小孩大人均开始说过年的事了,较富裕的家庭开始宰杀年猪、酿酒、缝制新衣。中等人家熬糖、煮豆豉、晾阴米、磨豆腐、做灰碱馍、碾米磨面挂面条、女红针指等一定要有。传统习惯为腊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过大年,正月十四或十五日过小年。节前一是准备干鲜食品,包括杀年猪,推豆腐、灰菜、米酵馍、灰水馍、炒阴米子、干苕丝、包谷花、向日葵、落花生、熬苕糖。二是搞清洁卫生,立春前打扫尘土、起阴阳沟、除畜圈、擦拭门窗椅凳。三是赶制新衣新鞋,尤其多子女家庭母亲连夜给孩子做新衣新鞋,有的忙到三十夜。四是换门神、贴春联。三十日中午外出的提前返家全家团聚叫“团年”,团年饭是一年中办得最好的一顿。一般人家煮猪头猪尾叫“有头有尾”,条件好的煮鱼吃,象征年年有“余”,还有腊瘦肉、血灌肠(香肠)、血丸子、豆腐干等一应俱全,让家人吃好吃饱还有剩余。说剩的越多象征来年就多。富者办得丰盛,贫者只要有肉吃就算不错,极贫者也有借一方(块)肉过年的。解放后,除三年困难时期一般都年胜一年。吃团年饭前大都上坟祭祖,敬家神放鞭炮。晚上恩阳镇的商人将秤、斗、尺子等贴上红纸封皮谓之“封印”,农村各家各户围炉取暖、烤疙篼火,疙篼越大越预示来年年猪就大,一直烤到深夜,甚至通宵叫“除夕守岁”。

民国时就是常年逃避抓壮丁、躲帐的,晚上也悄悄回家,人云“讨口子也有三十夜”,半夜子时到井边担“银水”,并顺便捡几个小石头拿回家,象征捡了银子,还去看牛的卧向,如头朝外,预示当年农事很忙,给狗喂肉饭,先吃哪样哪样会涨价,天刚亮便听什么鸟儿先叫,预示着哪个作物产量高,次日拂晓家长带家丁备香烛供果到院坝边跪拜说些吉语叫出天神。

过年小孩特别高兴,不但吃得好,穿新衣,而且三十晚上守岁得发压岁钱,初一得拜年钱,故有“大人望挣钱,细娃儿(小孩子)望过年”之说。正月初一大家休息上庙朝山、上街看戏、打牌下棋、荡秋千、划甘蔗,踢键子等任其所好。初二才杀雄鸡敬财神,当家人吃鸡老壳“看财”,此后陆续走亲拜年,互请会餐,半工半休至正月十四过小年,酒肴略次于大年,更多的人喜欢吃汤圆、抄手、饺子,表示再团圆,下午至吃晚饭前农村还要:一是给果树喂饭(刀切树皮一小口)边喂边说,“桃树婆,梨树公,蚂蚁害虫不敢拢;花团团,果坨坨,风吹不掉,人摇不落。”二是烧土蚕:点着谷草火把在菜园内边咆边问边答“烧啥子?烧土蚕,烧死了没有?烧死了”。三是烧虼蚤:点燃别辣子(一种植物),烧起噼啪作响,边烧边说:“虼蚤公,虼蚤母,对门请你过十五,洒也有,菜也有,吃了你就没走”。四是咒老鼠:边敲边说“十四月(曰),敲瓜瓢,老鼠生儿不长毛。”五是吓老鹰:边敲边说“正月十四敲簸箕,老鹰不敢抓小鸡。”

古镇恩阳及周边百姓过年的禁忌不少,正月初一忌扫地、倒水,以免财水外溢或剪掉。二忌用针、线和粉条面条及豆芽,以免一年做事拖泥带水;三忌使秤,以免踩到蛇;吃饭忌泡汤,以免垮田缺,山体滑坡;东西用光忌说完,只能说发财。并按日子属相属啥忌啥。初一不杀鸡,初二不打狗,初三不骑马,初四不宰羊,初五不杀牛,初六不杀猪,初七官府不杀人,初八不吃米,初九不吃豆,初十不用棉,未过正月十五不剃头,商店第一次售货忌欠帐。立春过后逢地支三个戊日,忌动土灌粪,推磨碾米称为忌戊,否则人会生病,天要下转转雨。

恩阳古镇过春节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城乡各地普遍兴耍龙灯,狮子同行,正月初一到初三街头玩耍,初三出灯下乡,走乡窜户到屋讨喜钱,直到正月十五倒灯。还有抬社火、扎彩船、扭秧歌、打腰鼓、踩高跷、演街头剧、放鞭炮,所经街道一片火海,观者摩肩接踵、水泄不通。

恩阳镇的回龙灯会,耍龙灯早在汉代就见之于文字记载,古时候一些豪门贵族为了炫耀自己的权势,每逢正月初一至十五都要扎几条布制的巨龙挂红须黄鳞,选身强力壮的家丁沿街游耍。因“红”与“洪”偕音,红须便表示“洪福无量”,黄鳞则代表“黄袍加身”,平民百姓为了喜庆也要扎布龙进行游耍,但不挂红须黄鳞,而挂黑须红鳞,黑须表示年富力强,红鳞表示红火热闹,后来就逐渐成为人们增添节日气氛、抒发欢乐情绪,表达恭喜发财、吉祥如意的一种活动方式。在偏僻山区算是形式最优美,规模最宏大的文娱节目,年舞不衰,看者不厌。相传很早以前,一到春节届时群龙飞腾,须髯飘拂,形成蔚为壮观的场面,愈加引人入胜,在游耍时,两条挂黑须的龙相遇一般总要戏耍一翻,表示问候新春好,如挂黑须的龙遇着挂红须的龙,自然是挂黑须的龙闪在一旁偃旗息鼓,让挂红须的龙大摇大摆地游过去,如果两条挂红须的龙相遇,那就有好戏看了,双方都把龙头抬高丈余(丈把高)甩须摆尾,以示对方让路,要不了几个回合便紧鸣锣鼓争斗起来,俗称“龙战”。先是互想撕扯对方的红须黄鳞,继而大打出手了,弄得败须残鳞满天飞,这时围观的平民百姓不是拍手叫好,就是抢拾落须残鳞,拿回家去藏起来待家中有女子怀有身孕时烧成灰粉拌上雨水叫她服用,说是能生龙子龙孙。

再说恩阳镇的彩龙:古镇恩阳春节期间,白天晚上游舞的有彩色的龙,以竹为骨架,糊上红纱,绘以彩色,气神栩栩,如传说之龙,如雕刻绘画之龙,这是中国龙的活现,人们却以崇敬的心情争相观看,沐浴吉祥,耍龙的队伍规模很大,一般由前导队、鼓乐队、高跷队、彩台队、彩龙队、彩狮队、彩船队组成。前导队8人手执四对大红灯龙,引导队伍前进,联系相关事宜,鼓乐队以两人吹锁呐,四人敲打乐器,紧锣密鼓,乐声激扬,气氛相当,欢乐热烈。高跷队由若干人装扮成生、旦、净、末、丑各种角色,脚踩一个六十到八十公分高的木棒列成队,手舞各种动作,有声有姿地齐步前进,引得围观者捧腹大笑。彩台队是用一张木桌四脚朝天,扎成类似山、水、亭阁的采台上面,站着化了妆的各种古剧片段人物,用八至十人抬着游行。彩龙队的人全部化妆,特别是舞龙尾的人要男扮女装行至宽阔地带、店铺门前、居民庭院、祠堂庙宇,随着锣鼓节奏翻腾起舞,既壮观又呈祥。彩狮队由两人手执大红灯笼引导,一人手执圆宝,即以铁为架,外糊红纱的红球,用各种姿势逗引彩狮,由两人罩着特别的彩狮跳跃翻腾,用嘴拾宝,人们争先恐后的观赏,彩船队实际是个演唱队,以竹木彩雕扎成,下部如船,上部如轿的彩船,内坐一化妆得非常漂亮的古装小姐,两人抬着舞动游行,前面由两人手执彩灯导引,由一人扮成小丑,手执钱棍,口唱小调,同行之人齐声助唱,见景生情随机应变,针对不同的人和事,演唱各种不同的曲调,唱得围观的人笑得前仰后翻,如有这样一些小调:(1)龙灯进屋把头望,房屋修得好漂亮,左边青龙金银库,右边白虎粮满仓,恭贺主人好福气,后代儿子状元郎;(2)拜了家里拜大院,四面都靠龙脉山,家家事业大发展,户户都要当个官,喂养六畜头头壮,粮食堆得象座山;(3)龙灯进店把头抬,保证今年鸿运来,万事顺遂财源好,一文去了万文来;(4)龙来龙来四季发财,今年去了明年又来;(5)那街耍了到这街,恭喜老板发大财,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滚滚进店来;(6)龙灯文风送你家,恭喜先生好才华,教的弟子栋梁材,桃李芬芳满天下,龙灯特来拜先生,梦笔生花文思进,今日虽未得云雨,明年化龙定腾飞;(7)龙灯进屋把口张,恭喜老人身健康,要活八百彭祖寿,永如青松立山岗;(8)新宅新建好豪华,金银万两居脚下,龙灯狮子祝贺你,富贵荣华第一家;(9)喜盈盈,笑哈哈,红烛高照连理花,男才女貌百年好,夫唱妇随家宏达,龙灯今年祝贺你,明年生个胖娃娃;(10)青狮头上一点青,说个吉利就起身。从我狮灯恭贺后,人也发来财也兴。

各类店铺、城乡居民为图吉利都欢迎彩龙队莅临庆贺,彩龙队就放炮挂红表演,结束还给钱给米表示感谢。时至今日,耍龙灯已成为辞旧岁、迎新春的文化娱乐形式,无人再去理会龙须的作用了。

正月十五吃元宵,我国传统的元宵节,据说,西汉时候,周勃、陈平戡“诸吕之乱”。

正月十六登高,恩阳镇及农村有游义阳山习惯,人们扶老携幼,全家登山,许多人带上酒肴,中午席地面餐,尽兴玩耍,傍晚方归,至此春节方才过完。

解放后曾有两个时期没有过年感觉。

1959年到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即三年困难时期,兴办公共食堂吃大锅饭,生活非常艰苦,无所谓过年。

1969年至1979年(文革时期)要集中时间闹革命开展“四破,四立”,即破四归:旧思想、旧文化、旧风格、旧习惯;“立四新”,新思想、新文化、新风俗、新习惯。由此取消了过春节(过年),恩阳地区无论场镇农村都流行新春新过“立四新”,大年三十才收兵,初二初三官兵齐上阵,处处掀起新跃进,只是正月初一休息一天。过年一些习俗随之消失。

改革开放后,你看恩阳百姓过年,各家各户疯狂地把大包小袋,整件整筐的年货往家里搬的劲头,谁见了也要热心一阵子。

(作者:袁长禄,有删节)

THE END
打赏
海报
古镇恩阳过年习俗
过去恩阳镇和农村每年10月底便开始准备过年,到了冬月便有了“年”的气氛,一进腊月小孩大人均开始说过年的事了,较富裕的家庭开始宰杀年猪、酿酒、缝制新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