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符雷鹊”的通江名医杨国宝

杨国宝(1892—1932年),通江县梓潼人(现广纳镇)。旧时通江县著名医生。

老官庙(今天通江县广纳镇)到梓潼的路上,一行二十余人正在赶路。走在前面的两人抬了一道朱红鎏金的大匾,累得满头大汗,抬匾人的后面为锣鼓队,音乐队,一个身著长衫的青年走在最后。锣鼓喧天,笙箫齐奏,吹吹打打,闹闹热热的行列,吸引了不少观众。聚集田边地角的人发出议论。有的说:“又是给杨医生挂匾的”,有的说:“走在最后的那个青年是三溪口蒲公子”,有的说:“前两月,听说这个公子得什么不治之症,为什么,又出现在这里?”有的说:“可能就是杨医生治好的。”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着,这一行人不久就到了杨国宝家。

走在后面的正是三溪口蒲敏卿的少爷蒲际风。群众的议论完全正确。两月前,蒲际风患了一种不知叫什么名字的毒疮,先后请了好几个医生诊治,你这样说,他那样说,药不对症,病情越来越严重,有个医生竟作了结论,说:“这是不治之症,难以医治”,生命垂危,躺在床上的蒲际风只有出去的气,没有进入的气。正在这时,请来了杨国宝。检查了原来几个医生开的处方,问了患疮的全部过程,反覆查看了患疮的部位与疮的形状,沉思了很长一段时间,说:  “此疮名为多骨疽,治疗不当,……”蒲际风的父亲站在杨医生的旁边低垂着头,听到这句未说完的话,心里如烟蘸火燎;蒲际风的母亲在一旁揩眼泪。“医生,有救吗?”蒲际风的父亲关切地问。 ,“唔…”正进入沉思的杨医生,轻轻从鼻孔里应了一声。又过了好一阵才说:可以治好,不过这是一种特殊的疮,需要一种特殊的药,才能急救。”-听到这语,蒲敏卿一下把头昂起,说:“只要能治好娃娃的恶疮,不管倾家荡产,需要什么药,赶快处方吧!”杨医生不慌不忙地从搭裢内取出墨盒,纸、笔,又想了一会儿,才开了药方。用的药很简便,只不过水银,青矾,白矾,火硝,青盐之类的常见药,并不象前面那几个医生,什么珍珠,玛瑙,羚羊,犀角,一味药,就要花费不菲。

医生
医生

杨医生自己制药。将拣回来的药,碾成粉末,装入 罐内,用火煨干,倒扣盘内,盘底置水一碗。罐口及周围用盐泥涂敷,然后用白炭火烧罐底,十小时的熔炼,待药物全部化成液体,流入多盘内,这样炼出药,曰“利骨丹”,是专治“多骨疽”的特效药。炼药后,就开始治疗。先在疽的周围刺些小孔,把秘制的丹药攒成捻子,送入小孔,约三个小时,  “多骨疽就自行与肌肉分裂,再动手术,把“疽”轻轻从肌肉内割下,作完手术后,在伤口处贴生肌敛口的药膏,内服银翘解毒散,补中益气汤。十余天后全愈,蒲际风转危为安,一家人欢如雀跃,蒲敏卿夫妻商议,给杨国塞挂匾,以感再生之思。

蒲敏卿熟诣经书,对医学略知一二,南朝医学家雷激著拓雷公炮炙论专门研究中药炮制,杨的“利骨丹”据说受启发于“雷公炮制”一书。战国大医学家秦越人。著“扁鹊内经”医治多种疾病,累见奇效,后人称为扁鹊。杨国宝也就这样,既是内科医生,又能作外科手术。全家商议,在匾上写了“功符雷鹊”四个大字,由蒲际风亲自护送。

医好了蒲际风的恶疽,大门挂了这道大匾,杨国宝更加出名了,不少医生从很远的地方到他家取经,不少青年要求给他当徒弟,拜师学艺。各方面的人要求他谈医疗经验,他只是笑着说了四个字,  “先儒后医”中国过去有旬老谴“必名儒,而后可作名医”。杨国宝正是走的这条路-

杨国宝通江梓潼人,生于1892年。  “少负颖异之资”读四书六经,  “过目辄记”,那时很多人都认为杨国宝将来必是科甲中的人物,  翻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可是除了人们的估计以外,辛亥革命后,废除科举制度。弃儒就医,薰心于歧黄。  “凡魏晋以来,齐梁而下,屡朝名人之著作,罔不精心研究,故于医学一门,穷源溯委,独探其襄。"正因为杨的古典文学基础雄厚,对中国古典医学进镭了全面系统的学习,所以才在治病上,能做到:书熟,理明”,

杨国宝不慕利禄,不图虚名,着眼于解除山区群众患病之苦.一年,通江驻防部队周营长的闺女患重病,医疗无效病情日剧,来求医。杨到周营长处诊断病情,据说花了半天时间开出的药方。迎刃而解。周营长见杨医术高明,推荐任“军医长"。  先生以乡邻远近之求诊治者络绎不绝,恒有日不暇给之势,固辞不就刀,周营长不禁叹息说:  “这样好的医术不当医长而愿作医生,多么可惜I"宁愿为乡邻贫苦人治病,不愿当官,如果讲医德的话,这就是杨的医德。诊病认真,不摸清底细,查出原委,不轻易下药。  “心细见到”是他坚持的一条原则。

杨国宝死于1932年。吴载阳在墓志上说:  “每遇一症,凡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反覆详审,所以公之医远近驰名者,均由书孰,理明,心细,见到”是对杨一生行医经验的总概括。

THE END
打赏
海报
“功符雷鹊”的通江名医杨国宝
杨国宝(1892—1932年),通江县梓潼人(现广纳镇)。旧时通江县著名医生。 老官庙(今天通江县广纳镇)到梓潼的路上,一行二十余人正在赶路。走在前面的两……
<<上一篇
下一篇>>